利用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收集的样品,中国科学家再次发现,首次确定月球背面月球慢的含水量远低于月球正面,这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
目前,学术界广泛认为,大约45亿年前,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撞击了原来的地球,投射的物质再次被吸积,形成了月球。这就是月球大冲击的起源假设。
经过天地大碰撞,月球的水分几乎挥发,但在过去的20年里,关于月球窗帘的含水量是多还是少一直存在争议,但之前的所有研究都是关于月球的积极性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胡森研究员、林杨婷研究员、南京大学惠和九教授团队共同研究了嫦娥六号玄武岩岩屑样品的源水含量。
数据显示,嫦娥六号玄武岩月帘源区水含量仅为1-1.5mg/克(1mg等于百万分之一克),即1吨月慢物质中只有1-1.5克水。
这是报道数据中的最低点,表明月球的背面比正面更“干燥”。
至于原因,可能是月球南极艾特肯撞击事件,改造了月帘源区的水。
这为月球大碰撞发源假说提供了关键证据,但也使月球更难找到水。
PS:月球与地球相似,也分为三层,从外到内分别是月壳、月慢、月核。
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