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家 |

中文署名,作者仅2人,中国长城登上顶刊封面

转座子(Transposable Elements)是基因组中可移动的 DNA 序列,被称为「跳跃基因」,其活动驱动基因组进化,但也可能引发基因突变。逆转录转座子通过「复制-粘贴」机制,将 RNA 逆转录为 DNA 后插入基因组新位点,是基因组多样性与不稳定的双重来源。其中,LINE-1(L1)是人类基因组中唯一具有自主转座能力的逆转录转座子,占基因组约 17%。尽管绝大多数 L1 因序列截短或表观沉默而失活,但少数活跃拷贝的异常表达与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衰老等密切相关。解析 L1 的调控机制与功能,对理解生命调控和开发疾病治疗策略意义重大。

研发家 |

重磅:国自然2024年度报告出炉!申请40.39万项,立项5.49万项,41项杰青延续资助,9项执行较差

近日,基金委网站公布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24年度报告》电子版,据报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24年共接收2502个依托单位的40.39万项申请,资助各类科学基金项目5.49万项,资助经费335.81亿元。其中,资助面上项目20758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3226项、地区科学基金项目3519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33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654项,创新研究群体项目43项、基础科学中心项目18项、重点项目745项、重大项目48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419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350项、联合基金项目1306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67项、专项项目2237项目(其中,青年学术基础研究项目(博士研究生)810项、青年学术基础研究项目(本科生)141项)、数学天元基金项目155项、外国学者研究基金项目315项、国际(地区)合作交流项目443项、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项目74项。

研发家 |

“80后”国家杰青夫妇,共同通讯发Nature!

7月9日,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宋清海教授、肖淑敏教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Yuri Kivshar教授以及鹏程实验室余少华院士在国际顶刊《自然》(Nature)上发表了题为Metalasers with arbitrarily shaped wavefront 的研究论文。团队成功攻克了传统激光模斑形状、偏振、角动量受限的技术瓶颈,创新性开发出一种新型激光器——金属激光器 (metalaser),实现了激光波前形态的自由调控,开创性地推动了激光技术从“固定模斑”向“自由定制”的跨越,大幅提升了激光在通信、计算、感知、成像等领域的应用潜力,为解决传统激光全息图的散斑噪声问题提供了一条可行途径。

研发家 |

顶级数学家曾“打零工”7年!网友:学术大佬也有低谷

据中山大学,张益唐是世界顶级数学家,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1982-1985年师从著名数学家、北京大学潘承彪教授,攻读硕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普渡大学,获博士学位。他证明了存在无穷多对间隙小于7000万的相邻素数对,在数学史上第一次实质性推进解决著名数论难题“孪生素数猜想”,并在与黎曼猜想有关的朗道-西格尔零点猜想上取得重要进展。

研发家 |

AI大模型药物研发:从辅助工具到核心生产力

AI通过靶点发现、分子设计、临床试验优化等全链条赋能,直击传统新药研发面临的周期长、投入大、成功率低的痛点,其技术价值得到广泛认可,并已跨过“讲概念”的初期阶段进入技术验证期。生成式AI与大模型的广泛应用以及AI接连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等事件,为AI大模型制药注入新的生机。在AI逐渐从“辅助工具”升级为药物研发的“核心生产力”的背景下,结构性的投资机会日趋显现。

研发家 |

民族自豪!南非科学家:在夜空看到中国量子卫星的光芒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夜空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卫星闪烁的绿色光芒,然后地面站检测到了信号,通信成功了!”南非斯泰伦博斯大学量子计算教授弗朗西斯科·彼得鲁乔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回忆了中国量子卫星首次连接南半球地面站的场景。 3月20日,中国与南非研究人员合作的论文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研究小组报告通过卫星实现了相隔12900多公里的量子密钥分发,为实用卫星量子通信组网铺平了道路。

研发家 |

跨越大陆的量子飞跃!中国突破亚非量子通信技术,构建全球安全网络新枢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团队在埃及开罗成功完成全球首次跨大洲量子密钥分发实验,实现亚非大陆量子通信链路贯通。这项突破使量子密钥传输距离达到创纪录的1.2万公里,误码率低至0.54%,标志着我国在全球量子通信竞赛中取得战略性突破,为构建"数字丝绸之路"奠定技术基石。

研发家 |

重磅,2025国自然多项领域不予资助!

2025年年初,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官网正式发布《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

研发家 |

国务院支持!本科专业,均薪30.38万

它,是代码与算法的交响乐,在数字的宇宙中,轻轻拨动着现代科学的边界。 也许你会看到,机器人穿着花棉袄,在2025年春晚舞台的摇曳舞姿;也许你会听到,“国产之光”DeepSeek通过使用《孙子兵法》的妙招,下棋赢了ChatGPT。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如一束光,狠狠吸引了渴望在这片星辰大海中充当飞船舵手的莘莘学子,也催生了众多高校抢滩布局、聚焦智能学科。 自2017年国务院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文件中,明确将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提出要“完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建设人工智能学科,设立人工智能专业,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以及2018年教育部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中再次强调该重要任务,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掀起了势不可挡的燎原之势。

研发家 |

英伟达憾失DeepSeek关键人才?美国放走AI「钱学森」,哈佛教授痛心疾首

最近,一位哈佛教授痛心疾首地曝出,DeepSeek本来有机会诞生在美国?原本DeepSeek的工程师可以拿到英伟达的全职offer,美国却没有将他留住,导致「钱学森回国」的故事再一次上演,美国跟「国运级AI」擦肩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