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古代粮食作物和人类“粮库支柱”,小麦的产量和质量的提高一直是科学家关注的焦点。近日,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潍坊现代农业山东实验室、小麦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遗传学》上发表了一项重要成果,即六倍体小麦的端粒第一次成功绘制在世界上(T2)T)完整的基因组图谱完成了从“头”到“尾”的准确“拼图”。专家指出,这一成果是中国在农业基因组研究领域取得的新突破,代表着麦子基因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麦子高产和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麦子基因组可以称之为“植物行业的珠穆朗玛峰”,不仅体积庞大,而且总遗传密码是大米的近40倍,人类的近5倍,80%以上的基因组都是重复序列——就像把一篇长文复制成千上万次,然后拼贴起来,让人很难窥见它的全景,阻碍了麦子的研究和繁殖应用。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研究员何航表示,团队通过高精度测序等前沿技术,结合多种算法,成功构建了6倍体麦子T2T基因组,具有约145亿次碱基。“端粒是存在于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重复DNA序列。”
“基因组就像一条有多个染色体的长线。过去,麦子基因组的长期缺失部分很多。我们是世界上第一次将整个长期完全连接起来,在没有任何缺口的情况下组装从‘头’到‘尾’,形成完整的麦子基因组图谱。”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院长、首席科学家邓兴旺说:“这为未来的分子设计和育种奠定了基石。”拥有一张完整的麦子基因组图谱,就像拥有一张详细的地图,可以清楚地分析基因组中的一些复杂区域。“这就像找到了麦子基因组的新领域。”
利用这张高质量的基因组图谱,研究小组还注释了14万多个高置信度蛋白编码基因,其中包括许多新发现的抗病基因,为小麦抗病繁殖提供了新的方向。邓兴旺表示,这种完整的小麦基因组图谱在完整性、可持续性和准确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小麦基因组结构和进化系统的理解,也为分析其他复杂的多倍体作物基因组提供了案例。依托这张图谱,未来科学家将能够更准确地挖掘与产量、质量和抗病能力相关的关键基因,为小麦品种的改良带来突破。
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