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七日,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吴益东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中担任教授(PNAS)最新研究论文发表,揭示了玉米蛾对Bt蛋白Cry1Ab抗性风险低、Cry1Fa抗性风险高的分子遗传机制,为Bt玉米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关键的科学论证。
为了分析Bt毒素Cry1Ab和Cry1Fa以及亚洲玉米蛾体内三种不同的受体(Cadherin,在ABCC2和ABCC3的相互作用模式下,研究团队首先选择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构建了包括三个单基因KO品种和三个双基因KO品种在内的六个不同组合的基因敲除品种。随后,Bt蛋白质的两种不同除虫机制被揭示:Cry1Ab拥有ABCC2和Cadherin ABCC3有两个功能冗余的除虫通道,而Cry1Fa仅依靠ABCC2通道进行除虫。
根据田间抗性监测数据,表示Cry1Fa的Bt玉米在加拿大种植12年后,欧洲玉米蛾具有抗性;表示Cry1Ab的Bt玉米在种植21年后仍然对欧洲玉米蛾具有优异的防效性。室内抗性选择研究发现,玉米蛾对Cry1Fa的抗性演变速度明显快于Cry1Ab的抗性。
研究揭示了这一现象的奥秘:Cry1Fa有很大的抗性风险,因为它依赖于单一的除虫通道;Cry1Ab有两个冗余的除虫通道,需要两个不同的受体同时突变以产生抗性,这显著降低了抗性风险。
吴益东指出,“基因汇聚”(Pyramid)它是目前最常用的抗性治疗措施之一。它汇集和使用两种或不同除虫系统的BT除虫蛋白,促进多个受体只有在同时突变时才能产生抗性,从而减缓抗性进化的过程。对于亚洲玉米蛾来说,Cry1Ab相当于一种“天然基因聚合体”,因为它独特的受体功能冗余特征,增加了害虫产生抗性的难度。
这一研究成果不仅为中国建立玉米蛾BT抗性预测预警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制定避难所、基因聚集等抗性治理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王兴亮和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教授Bruce吴益东 Tabashnik是共同通信的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
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