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军、副教授沈松团队通过创新“纳米适配子”技术,成功构建了融合蛋白-聚合物复合纳米多特异性抗体(FP-NA),为克服传统抗体药物疗效的局限性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生物医学工程》上。
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药物在免疫检查点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然而,由于单克隆抗体药物只能识别单一靶点,其临床反应率和治疗效果明显有限。如何提高疗效,使更多的肿瘤患者从中受益,成为医学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相比之下,多特异性抗体显示出显著的优势。它可以同时识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靶点,准确地靶向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实现对多个信号通道的协调和控制,进而对肿瘤发动更有效的攻击。因此,多特异性抗体代表了抗体药物研发的新趋势和关键方向。
目前,传统的生产多特异性抗体的方法主要包括DNA重组、蛋白质工程设计等。但这些方法有许多缺点:一方面,生产过程容易产生大量副产品,产量低;另一方面,净化难度大,抗体分子在制备过程中容易降解、聚集、变性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限制了多特异性抗体相关药物的研发和应用过程。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王军和沈松提出并开发了“纳米适配子”技术,完成了纳米多特异性抗体的有效建设。该团队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克隆抗体固定在纳米粒子表面,模拟多特异性抗体的功能。同时,致力于推动技术向临床治疗的转变,有效解决制备过程繁琐、抗体键合过程中亲和力损伤、媒体生物安全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在初步研究中,团队将能够识别传统的单克隆抗体可结晶片段(Fc)抗FC抗体键与纳米载体表面相结合,创新性地构建了一个通用抗体固定平台——“纳米适配子”。该平台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克隆抗体药物混合,可以方便、高效、可控地制备纳米多特异性抗体。
为了加快“纳米适配子”技术的临床转化和应用,研究小组对该技术进行了更新和迭代。本次升级选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由FC受体和血清白蛋白组成的重组融合蛋白,并与生物医学聚合物聚乳酸进行“一步法”可控组装,成功构建FP-NA。
FP-NA可以利用其表面的FC受体,通过“受体-配体”与单抗药物的FC段相互作用。该过程避免了复杂的化学偶联步骤,通过预制构建纳米多特异性抗体,完成了单抗药物的多价化、多特异性和多功能性。
“这种纳米多特异性抗体可以显著增强T细胞、巨噬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杀死能力。”论文通讯作者王俊教授说。研究小组充分验证了各种肿瘤模型,包括人源性小鼠肿瘤模型。结果表明,基于“纳米适配子”的纳米多特异性抗体具有极其显著的抗肿瘤作用,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目前,王军和沈松的团队已经完成了“纳米适配器”的放大试生产和核心技术验证。这一结果有望突破传统生产技术的局限性,推动新抗体药物的研发进程,为肿瘤等疾病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