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会议如何准备ppt?对于很多科研人员来说,烧脑掉发完成了研究却逃脱不了被汇报PPT支配的恐惧。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到科研人员再到学术大佬,无论是毕业答辩、学术活动上的学术汇报、科研报告,都少不了学术性PPT的制作。
“好的学术PPT”的定义
学术PPT的首要目标就是帮助演讲者向观众清晰、准确、高效地传递信息。因此,评价学术PPT的标准应当优先考虑观众的感受,主要方面如下:
完整性:PPT是否包含了观众需要了解的所有信息?
逻辑性:PPT是否以常人能够理解的思维顺序展示了信息?
清晰度:PPT的展示形式是否能让观众快速获取最重要的信息?
正确性:PPT表达的信息是否存在歧义?
这四条标准其实与制作PPT的工作流程高度相关。完整性决定了PPT中应该包含的哪些内容,逻辑性决定了内容将按什么顺序出现(目录、标题),清晰度通过格式规范和排版技巧决定,正确性涉及的则是检查PPT成品时,对字词的斟酌。
结构设计
可以从研究议题的提出(包括研究假设)——研究方案的设计(包括研究方法)——主要观点的铺陈——研究结论的呈现这样四个方面入手设计PPT,而这四个方面,也构成了我们的发言结构。
1. 研究议题的提出
也就是把“我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议题进行研究”的客观原因与主观意愿做一个说明。所对应的应该是论文的“问题的提出”“选题缘起”部分。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做些文献综述分析,以及提出研究假设。
2. 研究方案的设计
也就是回答一下“我是怎样研究这个议题的”。因为论文已经完成,所以这个设计不是研究事前的各种计划,而是对已经告一段落的研究进行客观复盘。显然,呈现这项研究的客观过程是这个环节的重点,回顾啊反思啊,内心体验啊这些,尽量不说,说得越多,研究方案的科学性、客观性就越容易被质疑。
3. 主要观点的铺陈
论文中肯定要体现作者的主要观点的。同时,作者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自己的观点引领之下展开研究的。而提出研究假设,本身也是一种观点,一种需要验证,证实或者证伪的观点。因此,在PPT中呈现这些观点就显得非常必要,这是论文中的干货,也非常有助于听众和点评嘉宾理解我们的论文。
4. 研究结论的呈现
没有研究结论的发言,就缺少了灵魂。就好比通宵翻阅一本福尔摩斯探案集翻,看了300多页,最后才发现这本书的最后三页纸被撕去了——我们用了一整夜的时间,读了个寂寞。
千万别让我们的发言PPT也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会让我们的发言成为大型翻车现场。
PPT制作原则
1. PPT张数不要太多。在15-30分钟的演讲中,与其笼统地面面俱到,不如专注于最重要的一些关键点内容。换句话说,要么根本不提要么彻底解释清楚。
2. 每张PPT简单明了。避免在PPT上出现太多文字或符号。不要使用太多不同的字体、颜色。
3.适量使用PPT的一些功能。PPT的一些功能如动画,声音效果,视频等对演讲的内容有帮助时可以适当使用,否则只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应该避免。
4.合理排列PPT。认真考虑PPT的顺序,以便更好地辅助你想要传达的信息,同时使观众能够更好地跟上你的思路。
5.备份PPT。演讲前要为一些突发情况做好准备,比如由于一些技术或设备问题,PPT打不开,或PPT中的字体、图片或视频在会场的电脑上无法正常播放,或者PPT排版与自己电脑中显示的不一样,建议将PPT发到自己的电子邮箱备份或携带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和U盘,以防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