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会议听不懂要参加吗?参加了学术会议,却听不懂学术报告,别慌,这不一定是你的问题。有必要去听那些很可能听不懂的学术报告吗?作者的建议是:要去听!因为在听不懂的学术报告中,才能探索自己的知识盲区;多听报告,还能拥有知识以外的收获,比如,学学人家大咖的时尚穿搭、感受学术大牛的演讲氛围等等。这样想来,听学术报告,反而带来了不少乐趣。
参加学术会议的好处
1. 学术交流:学术会议是学者们相互交流的平台。尽管有些内容可能难以理解,但会议提供了与其他研究人员和学者交流的机会,可以共享自己的研究成果、获得反馈、寻求合作等。
2. 学术知识:即使你可能听不懂一些演讲或讨论的具体细节,学术会议仍然提供了广泛的学术知识。聆听别人的研究报告和讲座,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前沿研究和领域内的最佳实践。
3. 学习机会:学术会议通常会安排专门的培训课程或研讨会,旨在提供新的学习机会。这些培训课程可以帮助你进一步了解你感兴趣的领域,学习新的方法和技术,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4. 网络建立:学术会议是和其他研究人员建立联系和扩大人脉的重要机会。通过与其他与会者互动,你可以建立新的合作伙伴关系、找到导师或学生、了解其他研究机构和实验室的工作等。
5. 激发创新:学术会议可以激发创新思维和灵感。通过聆听其他人的研究成果和看到其他人的创新项目,你可能会受到启发,得到新的研究想法,促使你的研究进一步发展。
听不懂怎么办?
听不懂太正常了,学术会议基本上是大同行之间的交流。如果你什么都懂,那你就是站在顶端的那个人了。不过,建议大家不要错过每个分会场的panel(圆桌会议),专家们会用大白话聊天,很适合了解其他学科或者研究方向。
如何记录会议内容?
相信回去后导师会问你学到了什么。你可以先把推送里的时间摘要复制进一个文档,每听一个专家分享时,可以开一个文档,记录一些重要节点和关键词。重要的PPT可以截图放进文档里,这些关键词能帮助你梳理PPT内容。最后再把这些文档放进飞书里。有些小同行分享的内容可以开一个妙计,识别准确率特别高,便于后面再回顾。
学术会议如何社交?
如果你是学术小白,抓住论坛上向大佬提问的机会就足够了。茶歇晚宴可以多和同龄人交流,一旦你们眼神对上,就赶紧自信地说“嗨”。然后问一些基本问题,比如“你学什么的呀?”、“从哪里来的呀?”、“你是一个人来的吗?”等。三个问题瞬间拉近距离,再聊聊研究方向,最后问要不要加个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