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收到学术会议的录用通知,你的论文被选中做墙报展示。在准备尺寸和排版的同时,一个实际问题浮现在脑海:墙报贴出去就完事了吗?我需要像个讲解员一样,一直站在旁边吗?这不仅关乎准备工作的侧重,更关系到如何最大化这次宝贵的学术交流机会。下面RDLINK研发家小编为大家整理“学术会议墙报需要讲解吗”~
一、墙报环节的本质:静态展示与动态交流的结合
学术墙报环节,远不止是把你论文的精华部分打印在一张大纸上。它的核心价值在于,创造一个低门槛、高互动性的交流场景。与座无虚席、时间严格受限的口头报告相比,墙报环节更为灵活。与会者可以自由地在展厅内走动,在自己感兴趣的墙报前驻足,并与作者进行一对一的深入探讨。
因此,墙报本身是一个“静态展示物”,它负责在视觉上吸引眼球,清晰传达研究的核心信息。但真正的“灵魂”在于作者本人。你是否在场,是否愿意主动交流,决定了这张墙报是仅仅被“看到”,还是被“理解”和“讨论”。从这个角度看,墙报讲解不是会议组织者的强制要求,而是提升你个人学术影响力、获取直接反馈的关键一环。
二、明确讲解环节的设置:找到你的“专属时间”
大多数正规的学术会议都会为墙报设置专门的“讲解时段”。这个信息至关重要,通常会明确写在会议日程册中,例如标注为“Poster Session with Authors Present”或类似字样。在这个特定的一到两小时内,所有墙报作者被要求必须站在自己的墙报旁,准备迎接同行们的提问和交流。
这是你作为作者的“义务时间”。在此期间缺席,会被视为对会议安排和潜在交流对象的不尊重。想象一下,一位资深学者对你的研究感兴趣,专程来到你的展位前,却找不到作者,这种失落感可能会让你错失一次宝贵的指导甚至合作机会。所以,首要任务是查清会议日程,牢记住你的“专属时间”,并确保全程在场。
三、讲解时段的策略:从被动等待到主动吸引
在规定的讲解时段内,你的角色是积极的。简单地双臂抱胸站在一旁,等待别人提问,效果可能不尽如人意。更有效的策略是“主动吸引”。
你可以采取“半步向前”的站姿,面带微笑,与路过的人进行眼神交流。当有人停下脚步阅读时,不要沉默地等待他们读完。可以主动上前一步,轻声问好:“您好,对我的研究感兴趣吗?我可以为您做个简短的介绍。” 这打破了僵局,引导了对话。
你的讲解不应是论文摘要的复述,而应是“电梯演讲”式的精华提炼。用一两分钟的时间,清晰地阐述研究背景、核心问题、创新方法、关键发现和主要结论。语速平缓,重点突出。这个简短的介绍是为了激发听众的兴趣,为他们后续的提问铺平道路。准备多个版本的介绍,从30秒到2分钟不等,以应对不同的情况。
四、非讲解时段的选择:灵活性与机会捕捉
那么,在非官方规定的讲解时段,你是否还需要守着墙报呢?这更多是一个策略选择。如果你一直守在那里,固然能抓住每一个潜在机会,但也会牺牲掉你去听其他口头报告、参与讨论或与其他学者交流的时间。
一个更平衡的做法是:在非核心时段,你可以在墙报旁留下便利贴和笔,并附上一张纸条,写上“如需讨论,请发邮件至:[你的邮箱]”或“我很乐意交流,我将在下午X点返回”。这样既表明了你的开放态度,也释放了你的时间。
你可以选择在茶歇、午餐后等人员流动较大的时段,主动回到自己的墙报前。这些时候,很多参会者在展厅内走动,是进行交流的黄金时间。观察其他墙报作者的行为,也能给你很好的参考。
五、充分准备是自信讲解的基石
无论是主动讲解还是应对提问,充分的准备都能让你充满自信。除了准备好不同时长的“电梯演讲”外,你还需要:
预判问题:思考同行们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例如实验细节、方法的局限性、未来的工作方向等,并准备好答案。
准备“扩展资料”:随身携带几份纸质版的论文全文或扩展摘要,方便提供给极度感兴趣的研究者。准备好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以便随时展示补充数据、代码或视频。
演练:在会议前,找同事或朋友做一次模拟讲解,听取他们的反馈,调整语速和内容结构。
一次成功的墙报交流,带来的可能不仅仅是几句赞扬。它可能是一个新的合作想法的萌芽,一次宝贵的论文修改建议,或是进入一个学术圈子的敲门砖。你的在场和讲解,是将静态的图文转化为活生生科学对话的催化剂。
EI Compendex,Scopus,IEEE Xplore
IEEE出版|光学会议|2025年智能光子学与应用技术国际学术会议(IPAT 2025)EI Compendex,Scopus,IEEE Xplore
IEEE出版|2025年人工智能驱动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 (AIPCVT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