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资讯

论文中关键词怎么写

研发家 | 2025-10-15
0

眼看着论文正文、摘要、参考文献都搞得差不多了,最后却被“关键词”这个小东西给卡住了。是不是觉得几个词而已,随便填几个上去就行?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关键词可是论文的“眼睛”,是读者和检索系统第一时间捕捉到的核心信息,写得好,能为你的论文增色不少;写得不好,可能会让你的心血之作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下面RDLINK研发家小编为大家整理"论文中关键词怎么写"~

论文中关键词怎么写

一、理解关键词的真正作用

在动笔之前,我们得先搞清楚,关键词到底是干嘛的。它绝不是为了凑数而存在的。首先,它的核心功能是**文献检索**。数据库(比如知网、万方、Web of Science)主要通过关键词来抓取和归类论文。当你论文的关键词设置得精准、规范,其他研究者在进行相关领域搜索时,你的论文被检索到和阅读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其次,关键词承担着**揭示核心内容**的任务。它像一份高度浓缩的提纲,让读者在短短几秒钟内就能把握你论文的研究对象、理论、方法或核心问题。因此,关键词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你研究成果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二、关键词的选取原则:精准与规范

知道了作用,我们来看看怎么选。这里有几个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1. 从论文标题中提炼:标题是论文内容最精炼的概括,因此标题中的核心概念必然是关键词的首选。例如,你的论文标题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影像诊断中的应用研究》,那么“人工智能”、“医疗影像”、“诊断”这几个词就应该是你的关键词基础。

2. 从摘要和正文中抽取:标题未能完全涵盖、但又是论文反复出现、至关重要的专业术语、理论、方法、核心概念等,也应作为关键词。比如,上文例子中,如果你重点研究了“深度学习”这种具体的人工智能技术,或者用了“卷积神经网络”这个具体模型,那它们也必须成为关键词。

3. 选用规范的专业术语:关键词必须使用本学科领域内公认的、规范的学术词汇,避免使用口语化、缩写(除非是国际通用缩写,如DNA)或过于宽泛的词语。比如,用“社交媒体”而不是“网络平台”,用“用户体验”而不是“使用感受”。

4. 避免无实际意义的虚词:像“研究”、“分析”、“探讨”、“之我见”这类词,缺乏具体的学术指向性,不能作为关键词。

三、关键词的数量与排序逻辑

一般来说,一篇学术论文的关键词数量以3-8个为宜,最常见的是3-5个。太少无法全面反映核心内容,太多则显得重点不清。

排序也并非随意为之,它有一个内在的逻辑层次:

- 第一个关键词通常是最核心、最宏观的概念,往往与论文标题直接相关。

- 随后的关键词按照研究范围从大到小、重要性从主到次的顺序排列。

- 通常的顺序可以是:核心主题 -> 研究对象 -> 研究方法 -> 研究视角/理论 -> 其他重要概念。

例如,一篇关于《基于大数据的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推荐服务优化策略》的论文,关键词可以这样排序:“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推荐”、“大数据”、“用户画像”、“服务优化”。这个顺序清晰地勾勒出了从场景到技术再到目标的逻辑链条。

四、需要避开的常见误区

在实践中,很多同学容易陷入以下误区:

- 误区一:关键词过于空泛。比如一篇研究“上海中学生阅读习惯”的论文,如果只用“中学生”、“阅读”作为关键词,范围太大,应该具体到“上海中学生”、“阅读习惯”、“影响因素”等。

- 误区二:关键词与内容脱节。为了“蹭热度”而加入一些论文中并未深入讨论的热门词汇,这会误导读者和检索系统。

- 误区三:将同义词或近义词并列。比如同时使用“客户”和“用户”,它们含义高度重叠,应选择论文中主要使用的那一个。

- 误区四:忽略英文关键词的准确性。对于需要提交国际期刊或会议的论文,英文关键词的翻译必须准确、专业,最好参考同类高水平文献中的用法,而不是简单依赖机器翻译。

五、一个实用的检查清单

在最终确定关键词前,不妨用下面这个清单做个快速检查:

- 这些词是否真正源于我的论文标题、摘要和正文?

- 它们是否是我的论文中最核心、最重复出现的概念?

- 如果我是该领域的研究者,我会用这些词来搜索相关文献吗?

- 这些词是否符合学术规范,是否足够具体和专业?

- 数量是否在3-8个之间?排序是否有清晰的逻辑?

写好关键词是一项需要认真对待的精细活儿。它要求你对论文的核心内容有透彻的理解,并能用最精炼、最专业的语言将其呈现出来。多花几分钟琢磨一下这几个词,或许就能为你论文的学术影响力打开一扇更宽阔的大门。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分享

赞一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