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资讯

国家青年拔尖人才亲授发表秘诀!RDLink 研发家联合承办讲座,拆解科研人核心痛点

研发家 | 2025-10-28
0

“创新点写得像流水账,投出去秒被拒怎么办?”“审稿意见回来不知怎么回应,只能重写?” 这些困扰无数科研人的论文发表难题,在一场干货满满的讲座中得到了系统解答。10 月 24 日上午,东华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在南昌校区软件楼 316 会议室举办研究生励志讲堂第六期第七讲,本次活动由江西省计算机学会主办,东华理工大学与RDLink 研发家联合承办,特邀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青年拔尖人才张智军教授带来 “高水平研究论文撰写与发表” 专题报告,为现场师生送上学术发表 “实战指南”。

大咖开讲:直击痛点的 “论文发表全流程攻略”

作为在神经网络与机器人智能控制领域深耕多年的学术权威,张智军教授不仅发表 SCI 论文 100 余篇、担任 20 多个国际期刊审稿人,更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多项,兼具深厚的科研积淀与丰富的审稿经验。讲座中,他围绕 “论文撰写、修改、发表” 三大核心板块,用 “实战视角” 拆解了高水平论文的诞生逻辑。

针对师生普遍存在的 “逻辑混乱”“创新点模糊” 等共性痛点,张教授提出了 “One Paper, One Point” 的核心原则 —— 强调每篇论文需聚焦一个明确且独特的创新点,避免 “面面俱到却无亮点” 的写作误区。在具体方法层面,他重点解析了引言撰写的 “漏斗模型”:从学科前沿背景切入,逐步缩小研究范围,最终清晰呈现本文的问题定位与核心贡献,帮助审稿人快速抓住研究价值。

“投稿环节的细节决定成败。” 张教授结合自身审稿经历提醒道。他不仅分享了期刊选择的 “匹配法则”(需兼顾研究方向契合度与期刊收稿偏好),还详解了 Cover Letter 的撰写技巧 —— 要突出研究与期刊的适配性,避免模板化表述;针对审稿意见回应,他建议采用 “问题 - 方案 - 验证” 的结构化思路,既尊重审稿人意见,又清晰呈现修改逻辑。

联合承办方 RDLink 研发家:搭建 “讲座学习 + 后续落地” 服务桥梁

作为本次讲座的联合承办方,RDLink 研发家以 “赋能科研・链接未来” 为理念,依托自身在学术服务领域的资源积累,为活动提供了从专家对接到底蕴延伸的全链条支持。其负责人表示,选择联合承办此类学术能力提升活动,正是为了将 “前沿指导” 与 “落地支持” 无缝衔接,解决科研人 “听完干货仍不知如何实操” 的后续难题。

据了解,RDLink 研发家已构建起覆盖 “论文辅导 - 期刊匹配 - 出版传播” 的全流程科研服务体系,拥有由国内外出版专家、高校学者组成的顶尖导师团队,并与 IEEE、Springer 等国际出版集团建立深度合作。针对本次讲座中师生关注的论文修改、期刊投稿等问题,平台后续可为师生提供 1 对 1 论文诊断、学术规范审核、目标期刊精准匹配等定制化服务,依托专业编辑团队的语言润色与格式优化支持,助力研究成果突破发表瓶颈。

这种 “学术讲座 + 精准服务” 的模式,恰好契合了 RDLink 研发家打造 “科研成长生态圈” 的初衷 —— 让高校师生既能获得学界大咖的前沿指导,又能借助专业平台的资源优势,实现从 “掌握方法” 到 “成果发表” 的高效转化。

师生热议:从 “茅塞顿开” 到 “动力满满”

整场讲座既有高屋建瓴的理念指引,又有细致入微的实操技巧,现场互动频繁、反响热烈。“张教授讲的‘漏斗模型’太实用了,之前写引言总抓不住重点,现在终于知道怎么聚焦创新点了!” 东华理工大学软件学院研究生李同学拿着记满笔记的本子说道。不少青年教师也表示,讲座中关于审稿意见回应的策略,解决了自己指导学生投稿时的常见困惑。

活动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而学术赋能的价值仍在延续。江西省计算机学会相关负责人指出,此次与东华理工大学、RDLink 研发家的合作,搭建了 “学界权威 + 高校 + 专业服务平台” 的协同育人桥梁;RDLink 研发家则透露,未来将持续联合高校与学术机构,开展论文写作、科研方法等系列培训,让更多科研人在学术道路上少走弯路。

对于科研人而言,高水平论文的发表从来不是 “碰运气”,而是 “方法 + 资源” 的双重赋能。这场讲座的意义,不仅在于传递了实用的写作技巧,更通过 RDLink 研发家的资源衔接,让 “优质指导” 与 “高效落地” 形成闭环 —— 这正是科研服务平台助力学术成长的核心价值所在。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分享

赞一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