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对“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把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当前,高校已步入“十五五”规划的重要谋划期,然而,兼具战略引领性、科学性和可执行性的高质量规划仍然是“稀缺资源”。如何编制出高质量规划,进而引领高校高质量发展,需要系统回答并破解“谁来规划、规划什么、怎么规划”这三个层面的方法论难题。
谁来规划——
多主体协同构建高质量规划决策共同体
高校规划编制属于公共知识型政策决策,由决策层、编制层和咨询层共同构成规划编制主体,是影响和决定规划质量的核心要素。
一方面,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规划编制,促进了决策知识的有效整合。决策层、编制层与咨询层各自拥有不同类型的异质性知识资源。以党委为核心的规划决策层,具备整体性和战略性思维,决策经验丰富;规划编制层直接负责规划的起草和撰写工作,掌握更多规划编制专门知识;规划咨询层则一般掌握宏观政策导向、地区发展需求、专业技术知识和学校实际问题等方面的知识。多主体的协同参与,能够有效打破信息孤岛,实现知识的互补与集成,进而增强规划内容的科学性与前瞻性。
另一方面,多层级主体在规划制定过程中的互动协商,有助于广泛吸纳师生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回应他们的核心关切,确保规划程序公正、信息公开,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对规划合法性的认同以及对规划目标的共识度。基于此,高校以党委为核心的规划决策层,应秉持“实事求是”的规划决策哲学,持续强化战略学习,精准把握国家政策走向、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以及校情,切实提升战略决策能力。高校规划编制应坚持顶层设计与问计于师生有机结合,转变“领导者”和“起草者”基于经验的传统二元互动规划编制决策模式。在加强规划决策层与编制层互动的同时,广泛吸纳咨询层以及其他规划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建议,形成共识性规划决策模式。建立健全民主集中制,通过“闯进来”“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汇聚民力、汇集民智,实现多主体高质量参与规划决策,通过“决策层审议、编制层协调、咨询层协商”等磨合方式实现规划集体决策。规划主体间相互磨合、民主协商、集体决策的过程,既是战略规划共识形成的过程,也是规划主体集体战略学习的过程。这使得规划决策层、编制层和咨询层具备协同性、整体性、前瞻性的战略思维与战略能力,进而构建“三元互动”的高质量规划决策共同体。
规划什么——
坚持学科内外部发展逻辑有机统一
学科建设不仅关乎高校的高质量发展与核心竞争力,更与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全局紧密相连。规划编制能否立足学科内外部发展逻辑并实现二者良性互动,是对高校战略动态能力的直接检验。战略动态能力涵盖战略机会的识别与运用、资源整合以及协调管理,分别对应规划中的战略目标、资源保障与行动方案3个关键点位。高校规划战略动态能力中所蕴含的诊断性、预测性、调节性、引领性功能,有助于高校基于优势学科提出并确定未来发展的新战略、变革性思路与行动,这是高校战略规划中管大局、管方向、管长远的核心战略能力。
规划编制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发展战略、办学思想、办学重心(学科建设)。高校须充分认识学科建设作为逻辑基点的地位,以及战略动态能力在提升规划质量方面的关键作用。高校规划战略动态能力并非凭空形成、一成不变,而是通过学习赋能、数字赋能、研究赋能持续提升的动态过程。这有助于高校持续加深对学校独特资源禀赋和学科发展特质的深度理解与精准把握,使规划决策主体能够在办学主线、发展定位、重点学科建设等关键战略问题上形成独到的战略定力与主见,进而持续夯实战略动态能力之基。具体而言,高校要立足当下、面向未来,遵循学科发展内外部逻辑,关注未来社会的变化以及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需求,确定重点学科及建设方向,探寻学科建设的新布局、新思路、新举措,注重目标提升与要素配置优化,确立基于学校优势特色学科发展和核心竞争力打造的资源配置机制、内部治理结构以及配套制度,让“做事”(基于学科发展编制规划)和“花钱”(基于学科建设配置资源)之间达成“帕累托最优”,形成优势学科的资源整合和创造性应用的机制,从而引导高校走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道路,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怎么规划——
坚持系统观念与协同治理有机结合
秉持系统性、战略性和开放性的思维。只有当规划主体具备清晰的问题意识、目标意识与系统观念时,才能够从整体、协同视角出发,综合运用战略动态能力与规划方法,精准识别问题、设定目标、统筹资源,进而构建科学合理的规划体系。战略动态能力不仅影响规划主体是否“有意识”地使用科学方法,更影响这些方法能否真正“用得上”“用得好”。规划主体须认识到,规划方法不应沦为机械化、形式化的规划文本编制工具,而应成为将高校战略意图转化为行动的关键有效媒介。
构建动态能力与规划方法的动态关联机制。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纵向上要遵循“先民主、后集中,再民主、再集中”的规划程序路径,注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交叉式规划编制方法运用,建立动态能力与规划方法之间的传导机制,打通规划编制的堵点、断点;横向上要综合运用SWOT分析法、标杆法、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等规划方法,并加强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规划决策上的应用,构建服务规划编制全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数据支持系统,形成数字赋能高校战略规划动态能力与规划方法深层耦合机制。强化院校研究,建立与同类高校的战略规划经验交流机制,使高校领导者能够敏锐地捕捉学校发展的关键战略讯息,以高维战略视野、权变性思维、系统性思维、发展性眼光,立足学校看学校,跳出学校看学校,着眼于未来看学校,强化高校内外有机协同、互动达成最大公约数的战略共识,进而编制出科学、适切、可操作的高质量规划。
高校规划不应止步于编制高质量规划文本,更应注重规划文本的可执行性,以及规划过程的整体性、动态性和可持续性。高校须立足规划整体性治理,构建涵盖前期专题研究、主题调研、过程协同、成果评估与适时调整的全周期动态规划治理机制,确保规划始终保持动态更新、反复迭代的战略过程,推动高校规划范式从经验型规划向智慧型规划转型,从单向度建设向闭环整体性、协同性治理转型,最终实现以高质量规划为引领,推动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与治理效能全面提升。
(作者卢伟系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徐宏宇系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研究生。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四五”规划2021年教育学一般课题“地方高校战略规划转化为治理效能的路径研究”[BFA210065]的部分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29日 第05版
EI Compendex,Scopus,IEEE Xplore
IEEE出版|2025年人工智能驱动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 (AIPCVT 2025)
EI Compendex,Scopus,IEEE Xplore
IEEE出版|2025年人工智能、商务智能和电子商务国际学术会议(AIBIEC 2025)
EI Compendex,Scopus,IEEE Xplore
IEEE出版|连续多年稳定检索|第三届信号处理与智能计算国际学术会议(SPIC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