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资讯

幽灵、分身与计算机:那篇梦想出量子计算机和多重宇宙的论文

研发家 | 2025-10-29
0

想象一下,1985年,电脑还是笨重的米色盒子,屏幕上闪烁着绿色的字符。在那个时代,计算机的“天花板”——由“计算机之父”艾伦·图灵提出的“图灵机”理论——早已深入人心。它告诉我们,任何可计算的问题,最终都能被一台由纸带和读写头构成的理想机器解决。这似乎是计算世界的终极真理。

然而,就在那一年,霍金的师弟,牛津大学物理学家大卫·戴维斯(David Deutsch),发表了一篇看起来像是“科幻小说”的论文 https://www.cs.princeton.edu/courses/archive/fall04/cos576/papers/deutsch85.pdf 。他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图灵构建的计算机帝国,其地基是建立在一套错误的物理定律之上的。

这篇名为《量子理论、丘奇-图灵原理和通用量子计算机》的论文,不仅指出了这个“裂痕”,还亲手设计了一台全新的、运行在真实物理规则之上的计算机器——通用量子计算机。它不仅预言了一种拥有“超能力”的计算机,还顺便为“平行宇宙”的存在,提供了最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一、 破碎的地基:为什么说图灵的“完美机器”错了?

戴维斯首先向计算机科学的基石——“丘奇-图灵论题”发起了挑战。这个论题的核心是,图灵机是计算能力的终极形态。

但戴维斯指出,这个论题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物理学假设。图灵机是一个经典设备,它的每一个部件、每一个状态都是确定的、可测量的。然而,我们生活的宇宙,其底层操作系统并非经典物理,而是量子力学

他提出了一个更深刻的物理原则:“每一个可以用有限资源实现的物理系统,都应该能被一台通用的计算模型,用有限的手段完美地模拟出来”。

接着,他指出了一个尖锐的矛盾:经典物理的世界是连续的,而图灵机是离散的。一个离散的机器,永远无法“完美”模拟一个连续的系统。这意味着,作为经典计算机理论模型的图灵机,甚至连它本应遵循的经典物理世界都无法完美模拟,更不用说更加诡异的量子世界了。

结论是颠覆性的:计算机科学的根基,建立在了一个被物理学淘汰了的、不真实的“经典宇宙”之上。我们需要一台全新的、真正为我们这个“量子宇宙”设计的计算机。

二、 为真实宇宙造一台计算机:“量子比特”的诞生

于是,戴维斯着手设计了这样一台机器,他称之为“通用量子计算机”。

这台机器不再使用经典的“比特”(bit)作为基本单位,而是使用“量子比特”(qubit)。

  • 经典比特:像一个电灯开关,要么是“开”(1),要么是“关”(0)。状态唯一且确定。
  • 量子比特:想象成一枚正在飞速旋转的硬币。在你用手拍下它之前,它既不是正面也不是反面,而是同时处于“既是正面又是反面”的叠加态。一个量子比特同时包含了0和1两种可能性。

戴维斯设计的这台量子计算机,就是由一个处理器和一条由无数“旋转硬币”(量子比特)组成的无限长的“内存磁带”构成的。它的每一步计算,不再是像经典开关那样“开”或“关”,而是通过精确的物理操作,去改变这些“硬币”的旋转状态,让它们的叠加态发生演化。

这台机器首先能完成经典图灵机能做的一切。但它的真正可怕之处,在于当那些“硬币”旋转起来时,它所拥有的、任何经典计算机都无法复制的“超能力”。

三、 量子计算机的“超能力”:同时在无数个宇宙里完成计算

这篇论文最震撼、最核心的思想,就是“量子并行”(Quantum Parallelism)。

想象一个任务:你需要计算一个复杂的函数 f(x) 在 x 等于0和1时的两个结果。

  • 经典计算机:它会先计算 f(0),得出结果;然后再计算 f(1),得出结果。总共需要两步计算。
  • 量子计算机:它可以将一个量子比特置于0和1的叠加态,然后对这个量子比特只进行一次函数运算。

这次运算发生了什么?戴维斯在这里引入了物理学家休·埃弗雷特的“多世界诠释”来解释这一现象,这也是最直观、最大胆的解释。

当函数作用于这个叠加态的量子比特时,宇宙“分裂”了:

  • 在一个平行宇宙里,计算机计算了 f(0)。
  • 在另一个平行宇宙里,计算机计算了 f(1)。

仅仅一步操作,两个计算就已经同时完成,其结果以叠加态的形式共存于同一个量子比特中。

你可能会问:“这太棒了!我们能把所有平行宇宙里的答案都读出来吗?”

戴维斯的回答是:不能。一旦你试图“观测”这个量子比特,叠加态就会“坍缩”,你只能随机得到其中一个宇宙的答案。这看起来好像没什么用。

但真正的魔术在于,我们虽然不能读取所有结果,但我们可以设计一种巧妙的算法,让这些平行宇宙中的计算结果互相干涉。就像声波一样,我们可以让“错误”或“我们不关心”的答案路径互相抵消,而让我们想要的那个“正确”答案的路径得到增强。

戴维斯在论文中举了一个例子:如果我们想知道 f(0) 和 f(1) 的“异或”结果(一个依赖于两个值的全局属性),量子计算机可以在一次运算中,通过巧妙的干涉操作,直接给出这个最终答案,而无需知道 f(0) 和 f(1) 的具体值。

这就是量子计算的革命性力量:它不是靠“算得快”,而是靠“算得巧”。它用一次操作,完成了经典计算机需要多次操作才能完成的“全局审视”。

四、 所以呢?这篇40年前的论文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1. 它宣告了一个新领域的诞生:戴维斯的论文是理论上的“开天辟地”。它第一次清晰地定义了什么是通用量子计算机,证明了它的普适性,并预言了它超越经典计算机的潜力。今天所有关于量子算法、量子霸权的研究,都站在他画出的这张蓝图之上。
  2.  
  3. 它重新定义了“计算”与“物理”的关系:这篇论文最深刻的贡献,是把计算机科学从一个抽象的数学领域,拽回了它本该属于的地方——物理学。它告诉我们,计算本身就是一种物理过程。一个宇宙的物理法则,决定了它内部所能容纳的终极计算能力。
  4.  
  5. 它为“平行宇宙”提供了最强的理论实验:戴维斯毫不避讳地指出,量子并行的惊人效率,让除了“多世界诠释”之外的所有量子力学解释都面临“难以忍受的压力”。那海量的并行计算,到底发生在哪里?戴维斯认为,它们就发生在真实存在的平行宇宙中17。你的量子计算机,就是一个能与这些平行世界“通信”的端口,一个能“外包”计算任务的超级机器。
  6.  

重读戴维斯在1985年的这篇论文,就像观看宇宙大爆炸的创世瞬间。在一个经典计算机方兴未艾的时代,他已经看到了计算的终极未来。他没有给我们一张具体的电路图,但他给了我们一个更重要的东西:一个全新的思维框架。

他告诉我们,别再把世界看成非0即1的开关了。去拥抱那些“旋转的硬币”,那些叠加的幽灵,那些平行的世界吧。因为在那里,蕴藏着一种我们前所未见的、源于宇宙最深层逻辑的强大计算力量。这个40年前的疯狂想法,如今正在全球顶尖的实验室里,一步步变成现实。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分享

赞一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