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级科创平台质效实现新提升。国家实验室加快建设,2个国家大科学装置获批建设,我国牵头的首个国际大科学计划在浙江省布局,全国重点实验室跃升至38家,落地建设重大国际科技合作平台3个,即中国-中东欧国家创新合作研究中心、金砖国家深海资源国际研究中心、中国-阿拉伯国家公共卫生科技合作中心,有序完成省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动态调整、科技创新平台基地优化整合、全省重点实验室重组。实施科创平台“伙伴计划”,深化“平台+高校+企业+产业链”结对合作,省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与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125家、互聘科研人员955人、计划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905人。
福建
优化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方式,专门设立青年科学基金,增设企业联合基金。基金联合资助规模持续扩大,经费总额从2020年的0.95亿元增至2025年的1.4亿元。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实施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获批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台湾同胞研究基金项目试点。“十四五”以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5079项,经费超过30亿元,立项数连创新高,涌现出鼻咽癌血清学标志物P85-Ab、液基材料/液体门控技术等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
新增获批国家杰青项目42项,国家优青项目63项。2021-2023年度全省评出省科学技术奖605项。2023年福建省获国家科技奖13项,数量创历史新高。
目前全省重组入列1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拥有7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94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7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建设267家省重点实验室、144家省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在突破科学前沿、攻克技术瓶颈、支撑产业升级、服务社会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强化与行业部门的协同联动,大力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和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累计调整优化本专科专业点1589个、占专业点总数的44.46%,其中,新增适应发展需要的专业点888个,撤销或停招就业率低的专业点701个;全省高校现有本专科专业点3574个,其中理工农医类占比达58.98%。
聚焦科技创新强化人才培养。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从2020年的8个增加到11个,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从13个增加到20个,实现研究生培养各设区市全覆盖。强化有组织科研,开展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改革,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机制,高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占全省总数85%以上,获省科技一等奖数占全省总数50%以上,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多措并举、压茬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以高校毕业生就业稳促进大局稳。
江西
高等教育布局持续优化。江西飞行学院、江西职业技术大学等4所本科高校获批设置,江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11所高职院校获批设立,赣南医科大学、江西水利电力大学2所高校更名大学。“十四五”期间,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数量由105所增加到117所,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由8所增加到11所,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由14所增加到17所,博士学位授权点由49个增加到9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由407个增加到519个,江西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和层次进一步得到优化和提升。
人才培养供需更加适配。紧密对接“1269”行动计划,加大理工农医类学科专业设置,新设本科和专科专业点与“1269”行动计划紧密相关的比例分别达到74%和77.8%。启动教育部人才培养供需适配机制改革试点,实施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专项行动,严格落实毕业生去向落实率“红黄牌”提示制度,推进学科专业动态调整。全省新增本科专业点312个、高职专业点919个;停撤本科专业点335个、高职专业点740个。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契合度进一步提升。
学科建设水平取得突破。全国高校第五轮学科评估B类及以上学科增加46.9%,“A+”学科实现零的突破。ESI全球前1%学科数从19个增加到61个,1个学科晋级前千分之一学科。江西财经大学统计学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布局建设5个省级学科交叉中心,自主设置交叉学科方向25个,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迈上新台阶。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十四五”期间,我省高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共3项,在各省份地方高校获奖总数排名并列第一;获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8项,在无部属院校的13个省份中名列第一。高校牵头和参与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7个,获批航空领域国家实验室创新中心1个,依托高校建设的2个省实验室启动运行。高校研发投入实现年均超20%增长,获批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126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累计立项近70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累计立项4800余项;全力推进“1+M+N”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建设,12所高校成果转化中心落地运行,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20年的1059.5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14.46亿元。
聚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教育成为支撑和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快变量。得益于教育科技人才产业一体发展,目前高校集聚了山东60%以上全国重点实验室、60%以上国家级领军人才、70%以上国家科学技术奖,高校已经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
逐条分析重点产业链需求,动态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新增产业急需专业点1837个,理工农医类在校生占比超过61.6%,累计向社会输送人才超过390万人,为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推动高校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建成高等教育共同体4个、产业创新研究院30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市域产教联合体103个,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建设联合研究生院。
着力提升高校创新能级,“十四五”期间高校全国重点实验室增势强劲,获批数量是重组前的7.7倍;形成百余名顶尖人才、千余名国家级人才、近5万名优秀博士专任教师组成的“百千万”人才梯队;在生命科学、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比如山东农业大学接连破解小麦“癌症”赤霉病全球性难题、“植物细胞全能性”世纪难题,在解决“卡脖子”技术中实现重大原始创新。创新实施“百校万企万师双进”行动,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全省高校院所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到12.8%,转化金额过亿元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高等教育结构更加优化。“十四五”时期,全省本科院校由57所增加至62所,冠名“大学”的高校增加至13所,填补了艺术、体育类本科学校的科类空白,弥补了部分省辖市本科学校的区域空白。“十四五”成为河南高等教育发展最为快速的时期,毛入学率有望达到60%,与“十三五”末相比提高8个百分点,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广大学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期望。由此盘点,“十四五”,河南高等教育的布局,已掀开热烈而又绚烂的一章。
高水平大学建设成效更加显现。省委、省政府出台一揽子超常规支持政策、安排130亿元建设经费,强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和创建。郑州大学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建设河南省首个大科学装置。河南大学连续5年在《自然》《科学》发表高能级创新成果。“双一流”创建高校的7个学科入选教育部优先发展学科,获批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在载流摩擦学、粮油储藏与加工等特色领域稳居前列。中国现代农业联合研究生院落地河南,高校牵头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新增5家,实现重大突破。“国字号”相继扎根中原沃土。由此盘点,“十四五”,河南的高水平大学建设,正呈现厚积薄发之势。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有力。一是聚焦国家战略和河南省重点产业链群,不断推进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直接服务支撑河南省重点产业链群的省重点学科、本科专业均占比70%以上。河南省成为教育部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机制改革的首批试点。二是聚焦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现代农业、未来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己任,设立247个现代产业学院等新型特色学院,创建5个卓越工程师学院,布局215个科技小院,实现了校企研发中心对主导产业的全覆盖。获得国家一流本科专业408个、一流课程525门,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输送了一大批德才兼备、契合市场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三是瞄准破解产业“卡qiǎ脖子”难题,产出了“高端轴承”“小麦新品种”等一系列创新成果。高质量建设4个国家大学科技园、20个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55家协同创新中心。累计承担企事业单位委托科技项目超过3.8万项,经费达到90亿元,切实做到“社会和产业有需求、高校有服务”。与此同时,新型高校智库建设以及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持续推进,等等。由此盘点,“十四五”,河南的高等教育正豪迈地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宏图当中。
高等教育改革更加深化。一是推进高校科研成果管理改革,完善项目评审、科技奖励、成果赋权等激励引导制度,探索实施长周期稳定支持和评价、科研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等一系列政策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二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积极推动高校院办校、大部制、学部制等体制机制改革,以及学分制、书院制、研究性教学、本研贯通等育人模式改革,深入推进AI赋能人才培养,获得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15项。三是推动教育教学评价改革,对53所高校开展教育教学评估,每年投入1.82亿元实施专业评价和一流专业建设,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四是开展人才评价改革,深化职称评聘改革,引育一批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人才第一生产力的大旗高高举起。
在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中,湖南5所高校、15个学科入选,较首轮新增了湘潭大学和中南大学的交通运输工程、湖南大学的电气工程、湘潭大学的数学等3个建设学科,入选高校数和学科数均居全国第8、中部第2。学科布局基本覆盖所有一级学科的分布,其中获评国家A类学科由25个增加到43个,比上轮增长72%。
同时,湖南着力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联合出台加快高校成果转化“二十条”,全省高校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20年的14.5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56.8亿元,增长近300%;大力推进高等院校布局和学科专业优化,相关部门联合发布湖南产业发展急需学科专业目录,2025年本、专科专业点调整优化比例分别达20.6%和23.53%,将极大促进湖南“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的建设和发展。
获批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国防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36家,实现总数和在全国的占比“双提升”;体系化部署“十大技术攻关项目”、重点研发计划等,累计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超600项,取得国际国内首字号最字号重大成果35项。
“十四五”以来,在湘两院院士增至41名;38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A类项目支持,90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B类项目支持;国家级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超1000人,省级及以上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突破5000人。在全国率先组建科技专家服务团,带动数万名科技人才把论文写在三湘大地乡村振兴一线。
学科实力再突破,2所高校5个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进入ESI世界学科排名前1%的学科达到83个,重庆大学工程学成为西部地区高校首个进入前万分之一的学科。新增2所职业本科院校,10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科研创新结硕果,高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数量大幅增长,国家级重要科创载体加速落地,大力实施“教育强市区县行”活动,累计服务企业3300余家,高校科研创新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引擎作用逐渐凸显。
在“强学科”方面,实现量级跃升。紧扣国家战略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提升高校办学层次,优化学科专业布局。近五年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4所、硕士学位授予单位3所,博士学位授权高校达14所,硕士学位授权高校达19所。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全市A类学科增至16个,数量实现倍增,A+学科取得历史性突破。围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主动布局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与储能、先进制造等关键领域相关专业189个。
在“促创新”方面,取得系统突破。依托全市高校6.7万名科技人才力量,聚焦区域发展需求和关键技术开展集中攻关。目前,高校已成为重庆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主力军”。高校年均承担科研项目约2.5万项,国家自科和社科基金立项达1100余项,国家级科研平台由33个增至43个,专利转让与许可数量从450余项大幅提升至2200余项。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85%以上布局在高校,高校牵头获得的市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励占全市70%以上,承担了全市90%以上的基础研究和95%以上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过实施“教育强市区县行”产学研促进行动,市教委与13个区县签约合作,累计服务企业3300余家。涌现出“大量程纳米时栅位移测量技术及器件”“海扶刀”“沙漠土壤化”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创新成果。
全省研发经费投入预计达到1500亿元左右、比2020年增长40%以上;14所高校138个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2所高校的6个学科位列全球TOP10,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600亿元,比2020年翻了一番;全省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占规上工业比重由2020年的31.9%提高到40.9%,增长9个百分点。
在川国家级创新平台增至205个,包括西部唯一的国家实验室、28个全国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创新中心在内,形成全链条创新平台体系;加快建设10个国家大科学装置,包括跻身世界一流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创造多项运行纪录的“中国环流器”系列装置,诞生50余项国际领先研究成果的锦屏地下实验室等;布局建设的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天府绛溪实验室、天府锦城实验室、天府永兴实验室已全部进入实体化运行。
持续实施“天府英才”工程,在川两院院士达到67人,研发人员突破40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达到454万人。
来源:各省/市/自治区教育厅、人民政府官网。
EI Compendex,Scopus,IEEE Xplore
【IEEE出版】2025年智能制造、机器人与自动化国际学术会议 (IMRA 2025)快速见刊
即将截稿
EI Compendex,Scopus,IEEE Xplore
IEEE出版|2025年人工智能驱动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 (AIPCVT 2025)热门会议
快速见刊
IEEE Xplore,EI Compendex,Scopus
IEEE出版|2025年电力系统、智能电网和人工智能国际会议(PSGAI 2025)快速见刊
检索稳定
EI Compendex,Scopus,IEEE Xplore
IEEE出版|2025年人工智能、商务智能和电子商务国际学术会议(AIBIEC 2025)热门会议
交叉学科
EI Compendex,Scopus,IEEE Xplore
IEEE出版|连续多年稳定检索|第三届信号处理与智能计算国际学术会议(SPIC2025)即将截稿
多届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