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资讯

从“象牙塔”到“战略中枢”:高校结构性改革的五大方向

研发家 | 2025-11-04
0

张端鸿

同济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不久前,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将高等教育的战略定位推上了新高度。

《建议》既突出了“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也充分强调了“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这些共同构成了高校进入结构性改革新阶段的逻辑起点——国家期望高校成为科技自主创新的战略中枢,社会呼唤高校成为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稳定器。当供给侧的创新动力与需求侧的就业约束叠加,高校组织架构、学科专业布局、评价体系、人才流动机制乃至社会服务功能,便会进行一次全方位重塑。

第一,大学的组织形态将迎来深刻调整。长期以来,以院系为基础的学科建制构成了高校资源的分配单元。这种模式在稳定与秩序上具有显著优势,但却在跨学科协同、战略任务攻关中显得僵化。

《建议》提出“深入推进‘双一流’高校和国家交叉学科中心建设”,意味着大学组织的逻辑正在从“学科逻辑”向“任务逻辑”转换。未来的大学不再是知识分科的封闭体系,而将成为由功能性创新平台组成的复合组织结构。高校必须打破传统院系的边界,将资源转向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功能平台,让科研与育人的力量在更具战略指向的单元中重新聚合。

第二,学科设置将告别“内部自转”的惯性逻辑,走向与国家战略和产业结构高度耦合的统筹机制。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体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供给惯性”,即高校依据目录设立学科专业,而非基于社会需求和技术演进趋势的前瞻判断。

《建议》提出“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协同育人,优化高校布局、分类推进改革、统筹学科设置”,要求高校将学科专业调整纳入国家产业版图之中。未来,学科专业不再是高校内部的“自留地”,而是公共资源配置的结果。建立动态的产业需求监测体系、定期发布学科专业预警清单、实施有进有退的学科专业调整机制,将成为高校治理的基本要求。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领域会获得更多资源倾斜,而与社会需求脱节的专业则可能面临退出。

总之,学科调整的速度和响应能力,将直接决定高校在下一轮“双一流”竞争中的位置。

第三,大学的评价体系将发生根本转变。过去长期依赖论文、项目、奖项等过程性指标的做法,使得高校行为目标偏离了社会贡献。《建议》明确提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这意味着评价逻辑已从“学术产出”转向“实际贡献”。

未来,评价体系将更注重高校在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中的真实价值,包括科技成果是否解决了关键“卡脖子”问题、人才培养是否促进了产业升级、社会服务是否回应了民生关切。

在新的评价体系下,工程类教师参与的行业标准制定、医学院教师的公共卫生贡献、文科教师的政策研究成果等,都可能成为重要的考核依据。高校的目标体系将从“学术影响力”走向“战略贡献度”,这是制度激励重塑的核心。

第四,人才流动机制将发生变化。以往高校的人事制度以“单位人”为特征,人员关系、薪酬体系、职称晋升都与单一机构绑定,导致创新活动在不同组织之间流动受阻。

《建议》提出“畅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人才交流通道”,要求打破体制壁垒,让科研和人才在系统之间自由流动。高校需要建立灵活的跨机构用人制度,如双聘制、项目聘用制、产业教授制等,使人才能够在学术、科研、产业之间形成流动性网络。同时,收入分配和职称评审制度也必须随之改革,从单一的院校考核转向跨组织的协同评价。

这种网络化的人才机制将使高校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节点组织”,而非封闭的单位。伴随高技术人才国际流动政策的完善,高校还将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

最后,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将发生结构性延展。《建议》提出“完善人力资源供需匹配机制,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际上是将高等教育纳入国家终身学习体系的核心环节。

 

 

面对产业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劳动者职业生命周期缩短的现实,学历教育已不足以支撑个人与社会的持续发展。高校必须从“学位教育”走向“学习服务”,通过开放式平台、在线课程与继续教育体系,为不同阶段的劳动者提供再学习机会。职业技能培训、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行业认证体系建设等都将成为大学新职责。

在就业结构调整中,高校不仅是人才供给端,更是技能升级的中枢节点。这种“终身学习型大学”的新角色,将使高等教育真正成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再平衡的基础力量。

总体来看,《建议》对高校改革的要求,不再是单项突破或指标优化,而是一场系统性的结构重塑。从组织形态到学科体系,从评价机制到人才流动,再到社会服务职能,大学的每一个基础单元都将被重新定义。高校不再只是知识生产的“象牙塔”,而要成为国家战略任务的承担者、创新体系的核心节点和社会再平衡的“支撑器”。

这场改革既要在体制内打破固化的利益格局,又要在体制外建立与产业、社会、全球环境协同的新机制。唯有在制度创新中激发内生动力,在政策协同中形成改革合力,中国高校才能真正完成从“象牙塔”到“战略中枢”的历史性跃迁,在教育强国的征途上承担起新的国家使命。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分享

赞一个

0